人们都知道在春秋时代,有一个东郭先生,“同情心”泛滥,不分是非善恶,最终险些落得害人害己。而在明代的时候,江西吉安却有一位“东廓先生”,明辨是非,忠良刚直,不畏强权,又大有学问,皇帝对他既器重,又十分抓狂,竟屡贬屡用,到最后竟然一怒之下,发誓永不用他,可他却终究成为一世名臣,也成就了儒家一代宗师。
其人名叫邹守益,字谦之,自号为东廓先生,晚年又号石屋山人。明代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北乡澈源村人,今在连村乡新背老屋里村,北乡澈源邹氏是江右极负盛名的名门望族,四代人中居然有七名金殿进士,一名解元(唐伯虎也是解元郎),五名举人,一名贡元。
他的爸爸邹贤还是明孝宗弘治年间的进士,官至福建佥事。而邹守益则在明武宗正德年间高中会元,不久参加京城殿试又被选为进士第三,也就是威风赫赫的金榜探花郎,并做上了翰林院编修的官职。
可他只任职一年,却因痔疮发作,不能久坐官场,于是辞官还乡,一心研究学问。正德十三年,著名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在赣州做知府,邹守益立马前往谒见,两人一见如故,都被彼此的高深学问所吸引,并进行了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辩论,邹守益对王阳明提出的“知行合一”极为推崇,于是坚决要拜王阳明为师,王阳明从此成为了邹守益的良师诤友。
明世宗嘉靖三年,邹守益又被召回朝廷任职,但他却不改以往耿直的性情,对皇帝的过失大胆上书力谏,气得嘉靖帝拍案掀桌,然而却不敢动他分毫。后来由于邹守益以嘉靖帝不守礼教古训为由,上书指责他不肯认伯父明孝宗为亲爸爸,而惹得皇帝实在对他忍无可忍,强行下诏将他打入天牢严刑拷打,最后贬为浙江广德判官,可邹守益在士林当中的忠直之名却愈加崇高,就连大学问家国子监博士李贽都对他钦佩有加。
嘉靖六年,已经息怒的皇帝又想起了忠良之臣邹守益,并将他提升为南京礼部郎中,而广德的百姓居然舍不得他离开,竟为他建起了生祠以作纪念。嘉靖七年,老师王阳明去世,邹守益大为哀痛,便在杭州建立了天真书院,讲学不息,将王阳明的学问远播四方。
嘉靖十三年,邹守益执意要辞官回乡讲学。嘉靖十七年,皇帝又想起了老邹,再次命他回到朝廷,担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,次年又晋升为太子洗马,并对皇帝和太子讲解经传史鉴。不久又改任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,执掌南京翰林院。
当时的大奸相严嵩为了拉拢同为江西老乡的邹守益,居然想到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邹守益的两个未婚儿子,邹守益为了不堕入严党行列,竟使两个儿子连夜成婚,气得袁州府(今江西宜春)的严嵩对天痛骂吉安邹守益。
而邹守益依旧不改往日忠直秉性,又对好道怠政的嘉靖帝上呈了《九庙灾自陈疏》,痛斥皇帝昏庸失德,气得嘉靖帝指天发誓再也不想见到他了,于是将他免冠回乡,永不起用。可邹守益心无波澜,坚守正道,开始与心学同门一同编修了系统阐述王阳明生平和学术的《王文成公年谱》。
并与安福县县令程文德等志同道合之士,一同创建了复古书院、复真书院、连山书屋、东廓山房等讲学之所,他后来又到著名的白鹿洞书院讲学授业,并培养了大批的江右心学弟子,为弘扬国学正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当《王文成公年谱》修成之时,邹守益便与世长辞,终年七十二岁,明穆宗皇帝大为哀悼,追赠他为南京礼部右侍郎,赐谥号为“文庄”。江西吉水名人看皇帝“不顺眼”,抬棺痛骂竟比海瑞还早五十年!